01 语言
英语x粤语x中文
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香港,除去汉语,这里有很好的英文学习环境,教育上,香港几乎都是英文教学,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BBC,街上可以随手买到份英文报纸;一些香港老店店主说的都是粤语,因为不会粤语,有时要运用肢体语言的表达,所以出门在外,多一门语言,多一门生活的工具,我们还需要多多学习。
02 参观
私人医院X护理技能培训中心X香港医学博物馆
我们参观了香港荃湾港安医院,了解了这里的私人医院的制度。
港安医院空荡荡的,粗看其装修像酒店,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比如一个两人间的病房,每个病床顶还有电视机,配备一间宽敞的独立卫浴。人们凭着预约来看病,而非排队取号,病人的分流让看病的过程更加高效。当然,这些优待,也伴随着高额的诊疗费用和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港安医院的其中一层的病房用来接纳政府转诊的特殊病人,用来做慈善,不过,一般都没有病人住,而是教学。
护理技能培训中心
在独立的护理技能培训中心,我们聆听了老师讲了护士培养流程,我们参观了香港护理学生的练习设施,这里有仿真的人手,用于练习包扎。作静脉注射练习用途的逼真假人,如果插歪了,吊瓶里的水就不会流出。设施与学校里的互相尝试不同。
重头戏在这里!!!前方多图预警!!!
作为一名医学生,当然要来香港医学博物馆开阔眼界啦。
进入香港医学博物馆的二楼,映入眼帘便是学生们研究鼠疫的模型。作为香港首个医学化验机构—前香港病学检验所旧址。香港医学博物馆记录了香港1894年的鼠疫的起因及发现。
同学们正在认真地接受关于当时鼠疫的科普。在1890年,广州爆发了瘟疫,其后不久传至香港,太平山区由于环境恶劣卫生很差,华人缺乏防疫意识,导致大量居民死亡,皮下出血,血液凝固后变黑,使得皮肤出现很多黑斑,因此鼠疫也被称作“黑死病”。
博物馆里摆放着各种做工精致的模型,记录了当时鼠疫发生后太平山区的情况以及香港医学博物馆的英国爱德华式建筑风格。小巧精致的模型充满了童心童趣,使得博物馆的气氛不会因为鼠疫的科普而压抑,反而轻松有趣。
香港医学博物馆是香港检验所的活化石,人们曾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病理检验,制造疫苗,角色就好像香港第一所卫生防护中心。这栋古建筑,不单只是见证了前人所墓下的基础,使香港成为今天拥有先进医疗及卫生服务的现代化城市,更提醒我们百年前鼠疫带来的重大冲击,使我们得知健康与疾病如何影响社会。From heritage to health。传承文化宝藏,穿梭健康之旅。香港医学博物馆给予了我们文博如何传承,医学科普亲民性的启示。
文/张学佳,陈虹
摄影/香港大学牙医学院访学团,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陈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