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2015年10月19日,在茶山校区7C105举行了口腔医学院第六场时事月评主题演讲,在团学干部和老师的热烈掌声中,院资助服务社的演讲就此开始了。他们的主题是:我看功利主义。
【谁在消费诺奖】
随着标题映入我们的眼帘,沈丹同学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了前面,以屠呦呦的私信被拍卖为着眼点开始了她的演讲。青蒿素之后40年,屠呦呦除了4年前因获美国拉斯克奖而让国人知道了原来身边还有这么个科学老太太,及至这次获诺奖之前,她与这个世界的无数平常老太太一样,并没有获得亲人之外的更多宠爱和追捧。而今天一夜成了世界名人,祖宗被刨三代之外,昔日书信纸比金贵,世人看上去是热爱科学、崇拜名人,其实此中掺杂了多少势利化了的功名与消费,恐怕只有屠呦呦心底感受最深刻。获诺奖之后门庭若市的屠呦呦,与世人喟叹的“人走茶凉”,构成的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情世态,但对于功利化了的价值观来说,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价值”为取向,充满着势利的取舍。虽然平时的沈丹同学低调沉默,但今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犀利的言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赏与肯定。
【科研到底怎么了】
雷泽华同学以屠呦呦获奖为起点讲述了她刻苦钻研终于获得成功的事例,再反观现在科研界的造假抄袭现象,无不警示着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本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实事求是做人做事。这种情况在学坛也同样严重存在,譬如在“国学热”中,就出现了日趋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某些学者在某些具有强势地位和影响力的媒体的包装下,抱着功利主义的目的,用实用主义的方法诠释诸子百家之学,断章取义,随意敷衍、杜撰,乃至用野史趣闻来篡改正史,而将可靠的史料和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考古成果置于脑后,严重毒化了学术界的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气氛,很值得警惕!
【诺奖功利论】
刘哲同学再次给大家惊喜,她从屠呦呦获奖之后的社会反应联系到莫言的故居带来的经济效益,点明了诺奖带来了荣誉,然而却变成了当地财政的利器,这可见诺奖变得功利了而不是纯粹的为了奖励科学家的成就。就如一位中国科学家曾经指出,近年来我国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基础研究始终难有重大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太强调科研的“果实”,而忽略“开花”的过程,功利主义使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只会闻果实的“香味”,却不懂得欣赏科学本身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