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大口腔自建院起,不仅承担着推动口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任,同时也将公立医院的公益职责扛在肩上,10年来,我们联合温医大各附属医院及温商力量,为贫困唇腭裂患儿免费弥补“微笑”,让“微笑工程”走遍浙江、黑龙江、四川、贵州、福建、云南等地,惠及2500余名患儿;“流动的口腔医院”医疗车,让偏远山区、军营、海岛、学校、社区的8万名群众享受免费口腔体检;“皓齿工程”免费窝沟封闭,让全市适龄儿童的“六龄牙”穿上了保护衣,温医大口腔人旨在让世人了解,温州人有“商行天下”的能力,更有“善行天下”的仁心。
《中国青年报》对温州医科大学遍地开花的慈善项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并将之称为“温医现象”,而“微笑工程”作为其中的一抹亮点,也被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微笑工程”受助患儿亲吻温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麻健丰
“微笑工程”医疗志愿者看护唇腭裂手术术后患儿
“医+N”勾勒微笑梦对于章乐燕来说,为了绽放一个微笑,整整花了10年。

2002年,她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她取名“乐燕”,希望她能像一只快乐的小燕子,无忧无虑、健康地长大。
但乐燕的童年几乎是没有微笑的。她天生患有严重的唇腭裂,上唇裂开、连着鼻子左右不对称,牙床层次不齐,牙齿也长得歪七扭八,别说笑,就连最基本的进食都非常困难。
她的父母为凑齐手术费,长年在外打工。慢慢长大的乐燕意识到了自己的缺陷,每当其他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时,她总哭着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你们快回来吧!”
她成为“破嘴”的孩子,性格也变得自卑、不爱说话,成为“异样”的孩子。

几天前,16岁的乐燕将她和母亲亲手晾晒的桂花干送给陪她走了10年“重生之旅”的温医大志愿者们,她带着自信的微笑说,“是‘微笑工程’给了我一张完整的脸!”
乐燕口中的“微笑工程”起源于2008年,是由温籍台胞何纪豪牵头,温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联合温州市委统战部、温州日报社发起的贫困唇腭裂患儿免费手术的慈善救助活动,幸运的乐燕成为第一期受益者。
由于乐燕的唇腭裂极其严重,10年间,“微笑工程”共为其做了6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以及术后的发音矫正、心理修复、语音治疗。
10年来,“微笑工程”共举办17期,为2500名像章乐燕这样的唇腭裂儿童圆了“破嘴”上的微笑梦。

“志愿服务除了要专业化,更要社会化运作,不画地为牢,而是打通‘医+N’模式,尽可能地拓宽志愿服务链条上的社会资源。”温医大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麻健丰说,“‘微笑工程’志愿服务自建立起,就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成的,是他们共同串起孩子们脸上绽放的温暖笑容。因此,志愿服务也应该反作用于社会,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志愿服务像是沙漠中清冽的泉,由一点一滴的积累汇聚而成。”麻健丰这样解释“微笑工程”的“医+N”志愿服务模式:
医疗技术上,由最初只依靠美国“微笑联盟”基金会医疗技术,变为目前主要由温医大各附属医院医生为医疗团队,并引入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技术支持。
救助资金上,从何纪豪个人出资,到170家全国地市级温州商会和248家海外温州人侨团共同募集,再到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慈善总会、温州市红十字会及百余个慈善企业、个人捐献善款等,提供慈善资金保障。
救助体系上,从温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一个点,变为浙江省委统战部、温州市委统战部、温州市文明办等政府单位,以及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等省市级主流媒体联动构建了一整套精准救助体系。
推动志愿服务实践上,带动温医大学生成立“温州市乐伢派唇腭裂儿童关怀公益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组织,输送1200余名志愿者服务活动一线。
反哺学科发展上,学生志愿者们借助学科专业知识,依托医疗等社会资源,投入全国首个唇腭裂治疗培训基地、浙江省第一个唇腭裂患儿语音治疗门诊的建设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分爱可以改变人生轨迹,万千溪流汇聚成大爱。这就是‘医+N’志愿服务模式。”温医大党委书记吕帆说,“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动员方式,要想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加强社会合作。多方力量的合作,才有了解决患者需求、贫困家庭脱贫、改善医患关系的可能。”
“医学科学是求真,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医学人文是求善,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二者缺一不可。”温医大党委副书记吕一军说,“学生在志愿服务的体验式教学中,逐步形成敬重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自觉,逐步从‘学医术’‘悟医德’到‘行大爱’。”
在温医大的志愿服务中,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为患者带去安心,而社会化的各方力量则为患者送去了暖心,当医疗机构通过社会化手段对重症患者实现了类似慈善机构的功能,在这里,医患情深成了最普遍的、自然而然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