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至5月,我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牙科研究中心(ACTA)进修三个月,期间师从Daniel Wismeijer教授及吴刚副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牙科医学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一所集口腔医疗、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口腔医学中心,2017QS世界大学学科牙科学排名全球第8位,欧洲第1位,荷兰第1位。我主要谈谈在荷兰进修让我体会最深的几点。
生活充实 撞击出思想火花
进修的时间是短暂的,经过前期的适应阶段,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与课题相关的讨论研究之中。白天,我进行科研实验、参加课题讨论与项目会议、不定期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或访问学者讲座,晚上回来记录学习总结,常常学习到深夜一两点钟。期间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有多位知名专家的讲座,他们演讲的内容涵盖流体剪切应力对骨细胞机械感受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相关机制研究,成骨细胞分化最新通路研究进展以及种植体骨整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新思路等各个方面,内容既深刻独到又通俗易懂,既发人深省又生动有趣。同时,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牙科研究中心的多名教授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也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锻炼了外语水平。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历练,我增添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收获,实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击。
只有终身学习才可能持续发展
访问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这次访学经历,我感受到自己对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了,而且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学习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医学的发展需要科研型的医生和教研工作者,而不是“牙匠”。这样就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现在,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科研工作是充满智慧与需要付出汗水与耐心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学以致用,把访学中所学的新理念、新知识,通过咀嚼、消化,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科研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课题组工作。
三个月的研究结果:
以通讯作者身份完成论文3篇,1篇以封面文章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口腔1区,Top期刊),其余2篇under review。此外,在吴刚副教授的介绍下,与Department of Oral Cell Biology主任Klein-Nulend. Jenneke教授进行了多次交流并初步确定线粒体功能与骨细胞应力感知进行相关合作;向J.H. Koolstra副教授学习了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动态力学分析模型及相关实验平台;向Yuelian Liu教授学习了种植体骨整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平台的关键技术。